2025年5月18日,之江问道普陀山佛教协会普门讲堂讲经法会在普陀山宝陀讲寺举行。浙江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普陀山佛教协会弘法办副主任、白华庵监院宏海法师讲授《略说<肇论·物不迁义>》。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智宗法师,普陀山全山各寺院(单位)僧众及随喜护法居士共300余人参加法会。
宏海法师首先介绍了《肇论》作者僧肇大师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僧肇大师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门下的杰出弟子,被誉为解空第一,著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盘无名论》四部著作,四篇合编为一书取名《肇论》。僧肇大师及其思想的弘扬对匡扶正法以及佛教中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师指出,僧肇大师的论证以般若空观为根基,在《物不迁论》中,大师将自己的动静观与世俗的动静观做对比,试图论证物不迁。面对昔物不至今这一认识,大师给出了不同的思维视角:过去的事物停留在过去,不会来到现在;现在的事物停留在现在,不会回到过去,因此事物静而非动。事物的本性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从而时间的变化流转也就不具有实在性。因此,看似有物流动,其实本质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实体性运动承担者,而是由于缘起法的空无自性。
法师表示,动静不二,二者不可分离,是即动的当下而见到静的本质,从事物现前的动相中显示诸法本体寂静,而不是离开动去说静,也不是离开静而体现动,这种即动即静的中道思维,才是理解物不迁的关键所在,要用心行去感受。随着闻思的深入,正念的增长,就会体悟到佛法越辩越明的殊胜所在,逐渐契入般若空性的智慧。(文图/普陀山佛教协会)